索引號: | 文號: | ||
---|---|---|---|
目錄組配分類: | 揭西縣,,安全監(jiān)管工作動態(tài) | 發(fā)布時間: | 2024-05-14 18:00:12 |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shè)備,,僅靠肉眼和根據(jù)形態(tài)、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所含毒素較復雜,或因地區(qū),、季節(jié),、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毒蘑菇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誤食毒蘑菇引發(fā)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肝區(qū)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癥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癥狀嚴重,發(fā)病急,,死亡率高,。
不采摘。
外出郊游期間,,廣大群眾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對于路邊草叢的野生蘑菇,,由于鑒別毒蘑菇并不容易,,廣大群眾不要輕易采摘不認識的蘑菇。
不購買,。
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guī)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材,。
不食用。
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wù),、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在自制藥酒和利用中藥材煲湯前,,一定要詳細了解有關(guān)藥材的知識,,并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藥材,以確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做好食物中毒應急處置
目前,,對毒蘑菇等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野生蘑菇,、野生鉤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現(xiàn)疑似中毒癥狀,,應盡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催吐后應盡快到醫(yī)院接受治療,,并及時向當?shù)匦l(wèi)生行政部門報告。就診時最好攜帶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同時,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經(jīng)治療后,,急性胃腸炎癥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愈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nèi)臟器官,,侵害了實質(zhì)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癥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y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wěn)定好轉(zhuǎn)再出院,。
溫馨提示:
1、毒蘑菇的識別誤區(qū)
根據(jù)傳統(tǒng)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jīng)驗來識別不同地方復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jù),。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yè)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
? 錯誤說法1:
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 這“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廣東地區(qū)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白毒傘卻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毒蠅傘很漂亮,,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gòu)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藝術(shù)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它的確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并重的,,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雞蛋菌”的別稱,,是夏天游歷川藏地區(qū)不可不嘗的美味。
? 錯誤說法2:
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 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jīng)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嚙食的記錄。
? 錯誤說法3:
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后者變色;毒蘑菇經(jīng)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這種現(xiàn)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jīng)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jié)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溫烹煮和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wěn)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其毒性成分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jié)構(gòu)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gòu)成的環(huán)狀肽。毒傘肽的穩(wěn)定性很強,,煮沸,、曬干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里的活性物質(zhì)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 錯誤說法4:
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 其實這并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 錯誤說法5:
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桿上有菌托和菌環(huán)。
?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huán)等形態(tài)特征術(shù)語,是毒蘑菇錯誤說法“與時俱進”的表現(xiàn),,錯誤說法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huán)、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征,,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huán)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nèi)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tài)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沒有獨特的形態(tài)特征,,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huán)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卻會導致溶血癥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huán)、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
2、廣東常見的野生毒蘑菇類型
廣東常見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皂味口蘑,、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