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護日記】以心為燈,南丁格爾精神永存
19世紀50年代,英國、法國、土耳其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zhàn)爭,英國的戰(zhàn)地戰(zhàn)士死亡率高達42%。南丁格爾主動申請,自愿擔任戰(zhàn)地護士,她率領38名護士抵達前線,在戰(zhàn)地醫(yī)院服務。她竭盡全力排除各種困難,為傷員解決必須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對他們進行認真的護理。僅僅半年左右的時間傷病員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個夜晚,她都手執(zhí)風燈巡視,傷病員們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士”。戰(zhàn)爭結束后,南丁格爾回到英國,被人們推崇為民族英雄。弗洛倫薩?南丁格爾,因在克里米亞進行護理而聞名,被譽為“提燈女神”。1908年3月16日,她在88歲高齡時被授予倫敦城自由獎。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chuàng)了護理事業(yè)。“5.12"國際護士節(jié)是全世界護士的共同節(jié)日,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而設立的,這一天是弗洛倫薩?南丁格爾的生日。


從戰(zhàn)爭到和平年代,雖然護士服變了,但南丁格爾精神始終不變。當你踏著下班的夕陽,漫步在林蔭道上;當你回到家,享受著合家歡樂;當你正開始精彩的夜生活時,你也許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然而你可能從來沒有想到,也有這樣一群人,她們開始出門,準備上班——她們就是護士。

凌晨十二點時或許你已經入眠,或許你看著手機,或許與朋友一起聚餐,然而我們早已穿好工作服,面帶微笑進入到工作狀態(tài)了。我們早已經習慣凌晨的每一個小時這個城市的樣子。夜班人少事多,一個病區(qū)寥寥一人必須撐起整個病區(qū)所有的事務,為此,我們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準備隨時應對可能發(fā)生的任何事。一臺電腦,一部電話,一本交班本,一杯水,我們的夜班就這么開始了。


凌晨1:00病房是我們的落腳點,時刻穿梭在病房之間,注意每個患者的情況。寂靜的病區(qū),空曠的走廊,只有病人那均勻的呼吸聲伴隨著巡房的我們。一級護理1個小時巡房一次,二級護理2個小時巡房一次,巡視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病情有無異常,尤其是危重病人,要觀察各種管路、吸痰翻身等等。


巡房后回到護理站認真書寫交接班,整理患者的輸液計劃,確認好每個患者的輸液時間和藥品,很多時候會看不到我們坐在護士站,那是因為護士不是在病房,就是在去病房的路上,除了處理住院患者病情,半夜也會收新入院患者,如果碰到搶救,搶救結束安撫患者穩(wěn)定后得馬上書寫各種搶救記錄,確認各種藥品醫(yī)囑。



清晨5:00,熬了一夜,身體早已疲倦。可是我們仍然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tài),抽血、測血糖、測量病區(qū)所有患者的生命征。傳說護士是折斷翅膀散落在人間的天使,為的是去解救那些被撒旦施以毒手的凡人,24小時,從不間斷。我不知道這個傳說是不是真的,但是我們知道從我們戴上這頂燕尾帽的那刻開始,我們就接過了南丁格爾手中的那盞值夜燈,于茫茫黑夜中,守衛(wèi)患者的健康。


-END-
圖文|腦病科 黃玉萍
排版|宣傳科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